国潮来袭,美邦任重道远
在7月下旬的河南暴雨事件中,鸿星尔克因低调捐款5000万,在国内掀起一股国货潮,线下门店都迎来了爆单,许多产品卖断货。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,许多老品牌重新焕发了生机。如李宁凭中国元素+潮流设计”牢牢了抓住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喜好;回力布鞋依靠复古潮流的设计也重新回到大众舞台;国货之光下,所有的老品牌都要复苏了吗?当然不是,这只是众多中国老品牌中的一小撮,剩下的大部分,仍然走不出困境。
曾经的龙头,如今的惨况
走不出困境的国潮品牌其中就有曾风靡多时的服装品牌老大,美特斯邦威。美邦服饰在2008年上市时,市值将近400亿,全国拥有5000多家门店。当时,逛一圈美特斯邦威,买上几件周杰伦、张韶涵代言的衣服,可能是八零、九零后们关于时尚的最初也是最深刻记忆。
但是,在2011年达到巅峰后,美邦财务状况急转而下。与业绩不佳相伴,美邦陷入关店潮,2013年到2016年,美邦门店数量由5200多家减少到3900多家,2017年之后,不再公布门店数量,代以“营销网络遍布全国”。2021年3月,美邦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曾经的美邦服饰博物馆出售。建馆之初,创始人周成建将此地作为美邦服饰文化输出的土地,作为他百年战略的基木,但不想十年未到,大木将倾。
外来品牌“入侵”,设计跟不上潮流
2010年是快时尚品牌初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时段,以优衣库、GAP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看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,将门店迅速从一、二线城市铺开,一度成为时尚的风向标。为了与国外品牌抗衡,美邦转变为“虚拟经营”的生产模式,也就是所谓的将商品供应链与产品研发进行外包,迅速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。对于美邦来说,加快扩张步伐,却没有加强供应链管理,这也意味着产品品控开始不好把控。
另一方面,美邦团队的原创设计能力仍然备受质疑。2019年,美邦用于产品设计研发的金额为4548万元,仅占公司总营收的0.83%,而李宁、安踏的研发费用比重维持在2%、5%左右,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016年的754名逐年削减至2019年的243人。人员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直接导致了“不走寻常路”的美邦已跟不上年轻人的潮流喜好。
总结背后原因,就是外来的快时尚品牌上新快、库存低,凭借时尚的设计、更为现代化的营销管理,对本土服装品牌造成了一定冲击,同时,也与本土品牌库存高企、品牌设计与经营理念落后不无关系。
错失电商东风,投资渠道失败
2009年,电商双11首次面世,不少服装行业的淘品牌以破竹之势迅速占领到平台的半壁江山,而随着淘品牌的崛起,传统服装企业开始面临威胁,传统的分销模式与价格在电商面前黯然失色,安踏等本土服饰品牌开始入驻电商平台、与平台进行合作,然而就在电商转型来临之际,美邦却没有入驻电商平台,而是选择了自建电商平台。
2010年美邦曾推出“邦购网”,尽管这一举措在当时领先于国内多家互联网企业,但由于运营、物流等未能跟上平台发展的步伐,“邦购网”仅存活了一年就以退场告终。2012年美邦又斥巨资两亿研发“有范”APP,虽然冠名红极一时的奇葩说,但是勉强坚持2年后,“有范”APP宣告下架。在时代的风口之下,美邦没能积极顺应发展,抓住机遇,加之美特斯邦威品牌形象老化,与一众电商渠道的品牌相比来说,缺乏竞争力。
2021年,随着国潮概念来袭,美邦在4月收获“九连板”,短短10个交易日,股价上涨超130%。其实,在今年大环境,随着Forever 21退出中国市场,H&M、Zara旗下品牌迎来关店潮,快时尚品牌开始面临大撤退,国潮崛起的环境也给本土服装品牌的进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。
对于美邦而言,不仅要牢牢抓住国潮的机会,更应该在产品上下足功夫。如何依靠改进设计,用年轻消费群体喜爱的方式进行品牌对话,创造下一个爆款,是留给美邦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。